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只有流量公司才会为流量焦虑

01

梁宁问过阿里巴巴前总参谋长曾鸣,“因为阿里投资要求必须控股,失去了美团和搜狗,后悔吗?”

曾鸣回答,“当然不。我们的投资是为了支撑战略。我们需要打通数据,必须控股。”接着,又说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:“流量越用越少,数据越用越多。”

梁宁历任联想、BAT,也曾是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,在得到的课程累计卖出40多万份,自己也已经是江湖成名的战略大师。

但是连梁宁都说,一开始没听懂,过了很长时间,才明白曾鸣的话有多关键。

2007年,阿里市值才区区100亿美元,淘宝急速扩张后,“下一步往哪里走”在公司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,整个集团迷茫了。为了给大家一个开阔的视野,马云提议去宁波看看大海。可惜,秘书订的酒店既看不到海,也着不了地,所有人在一个密封的房间里吵得不可开交。[1]

那是阿里巴巴历史上会议环境最糟糕的一次战略会,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会。

会议最终定下阿里巴巴未来十年的战略:建设一个开放、协同、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。

如今,阿里巴巴早已长成市值万亿的大企业,和腾讯构成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两极。A、T总被拿来比较,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:腾讯是流量型公司,阿里巴巴是商业型公司。

拿流量的尺子丈量阿里巴巴,既不准确也不公平。十几年来,阿里巴巴主要的成绩,在使命上,是叫做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“;在具体措施上,可以概括为专注于构建一个高效的商业系统。

02

很不幸,你我生活在一个流量焦虑的时代。

移动互联网诞生10年后,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9亿。可以有条件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人,都已经上网了。当市场几乎没有了增量,存量的争夺愈演愈烈。

一块小小的手机屏幕背后,有成千上万的工程师,聚集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,琢磨着怎么利用人性的弱点,引诱你对他们的APP上瘾。

梁宁就说过,“人性的贪嗔痴,成就了中国互联网流量的大江大海”。

不过,无论江湖多么惊涛骇浪,流量逻辑永远有两处死穴。第一,流量战争永不停歇。

“红衣教主”的360曾经何其威风,360安全卫士、360安全浏览器、360搜索、360手机管家,横跨个人电脑(PC)和智能手机两大战场,全是最优质的入口,绝对的流量担当。但是,形势比人强,伴随移动互联网深入普及,用户逐渐从PC转移到智能手机上。无论是苹果,还是华米OV,各家手机品牌,都选择把应用商店、安全清理等功能集成在自己手里。360的流量突然就枯竭了。

百度也一样,PC时代,打开网页第一件事就是输入“www.baidu.com“,但是到了智能手机时代,用户们都是直接奔着APP去,百度已经不再是入口。

凭借“社交关系”这项最宝贵的资源,腾讯是唯一一家穿越每场流量战争的公司,但是即便如此,几年前的年会上,马化腾感慨,创业18年,每一年都感觉自己要死了。果然,如今,字节跳动的挑战正是炮火连天。

你看,流量战争永不停歇。凡是争夺流量的,难免有那一天,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”。

流量逻辑的第二处死穴是,流量是一种很浅的关系。

当初朋友圈的流量价值被发现,微商兴起。很多人经不住微信好友在朋友圈的刷屏,也在朋友圈买过面膜或者佛珠。很多人吃了亏,三无产品、退货无门、维权困难……一堆问题。

说到底,流量和商业是相差很远的两件事。流量很浅,商业很深。就拿网购来说,消费者要看商品、比价格、看买过人的评价,平台要打击售假、预防刷单、处理投诉、提供物流,最好还要解决买家和卖家的交易信用,顺便提供金融服务……

腾讯也砸过很多钱做电商,但是最终卸下这个包袱,专注给京东、蘑菇街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导流。

可见,流量的“浅”和商业的“深”,中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天堑。流量是资源,是交换;而商业是赋能,是生态系统。建立在流量喷涌上的商业常常迅速兴盛,但是也必然迅速崩塌。

03

十年前,BAT的概念才有雏形,百度和腾讯的流量都远远大于阿里。在国际上,Facebook的流量是亚马逊的数倍,但是市值只有亚马逊的一半。

说这些,是怕大家忘了,互联网初心,并不是创造流量,而是创造价值。

决定一个系统上限的并不是流量,而是它能创造多少价值。

滴滴,出行领域的No. 1,流量不可谓不足。但是,这个系统的价值怎么样呢?这是一个简单的系统,在角色上只有司机和乘客,流程上,目的地、算价格、分配司机、送达、结算,就结束了。滴滴也创造了价值,但是很有限。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滴滴把快的、Uber都合并了,但是出行领域依旧不断有新人杀进来。因为当新的资本抬头向上看,没错滴滴是老大了,但是打车这事还是挺简单的,我努力一把,也可以做得八九不离十嘛。

和滴滴比较一下,阿里的系统复杂很多倍,每一个想复制想竞争的人都要谨慎。为什么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系统是最有价值的?因为,网络协同。

卖家在淘宝开店,菜鸟提供了物流解决方案,累计数据、信用可以获得网商银行的支持;花呗、借呗的协同,是买家选择天猫购物的理由;口碑、饿了么提供本地生活,进一步扩宽商家和消费者的数量;小微企业越做越大,可以享用阿里云、钉钉的数字化升级方案;飞天操作系统上线,数据中台打通,阿里对内对外数据赋能……

天猫、淘宝、支付宝、菜鸟、阿里云、钉钉……这些年,每出一个新产品,阿里都会用整个生态的优势把这项产品做好;每一项产品做好了,又反过来继续加强整个生态的价值。

20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,700亿美元的阿里云,2000亿GMV的咸鱼,疫情期间成为国民应用的钉钉……阿里巴巴的很多项产品单独拎出来,就是一家巨大的互联网公司。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阿里生态,但是和“流量”并没有太大关系,因为阿里巴巴不是流量公司。

拿流量的尺子前前后后把阿里量一遍,没有必要。这家企业的的战略很长期,看的是大局。

往近了说,当年阿里云四年没有起色,内部压力大,外部嘲讽足。马云说,每年出10个亿,我先投十年再说。曾鸣也表过态,自己愿意卖掉手里的股票,用自己的钱支持阿里云。

后来的故事大家很熟悉,目前,阿里云在亚洲市场是第一。在国际云计算舞台,阿里云可以和亚马逊、微软扳手腕,是中国科技行业的唯一代表。

我想,阿里巴巴是绝没必要为流量焦虑的。

成立之初,淘宝上买家和卖家就可以直接对话。从来没听说,有买家会说“老板,加个微信,我微信转账给你,你发了快递给我单号”。相反,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,朋友圈里微商都会说“亲,可以去我们淘宝店下单噢”。

这就是系统的价值。

无论是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公司,还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,一样的道理。流量不是价值的来源,流量是价值的结果。

来源:衣公子的剑 微信号:yigongzidejian

赞(1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看它 » 只有流量公司才会为流量焦虑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